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市场快讯

互联网+标签,在智能包装中抢占先机!

 智能包装是什么呢?是一种能够感知、监控、记录且调整产品所处环境的相关信息及功能,可将信息便捷、高效地传递给使用者;同时,使用者可与之进行信息交流沟通、易于触发隐含或预制功能的包装的总称。

  自上世纪90年代,智能标签开始兴起。作为智能包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智能标签如何助力智能包装?

  RFID标签

  RFID(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)标签,也称为电子标签、智能标签、射频卡等。

互联网+标签,在智能包装中抢占先机!
▲RFID标签应用——宾果盒子

  通常RFID标签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。主动式标签可以主动给读写器发送数据,一般用于有障碍物的应用中;被动式标签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来调制自己的信号,一般应用于门禁或交通卡等领域。

  “RFID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,但并没有被广泛应用,主要是受到互联网技术的限制。”上海交通大学RFID研究所的杨迅捷老师表示,“目前RFID标签主要应用于图书馆、服装、食品安全溯源等方面。”

  “RFID标签最大的优点是识别方便,可同时识别多个移动物体,并且能够穿透纸张、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。例如在服装领域,RFID标签可将工作效率提高10倍以上,不仅提升了货物清点的速度,而且还有效降低漏货、重复清点的风。”

  此外,RFID标签的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,可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;其存储的电子信息可经由密码保护,安全性高;读取时不受尺寸大小和形状的限制,适用于小型化和多样化的标签市场需求。

  可变二维码

 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,使得二维码的应用获得爆发式的增长。二维码作为万物互联的接驳口,实现了线下消费者与线上供应商的交互关联,在物联网时代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

  常见的二维码分为矩阵式和堆叠式两种,其中QR(quick response)码、DM(Data Matrix)码和视觉码都属于矩阵式二维码。

  “可变二维码的出现,结合大数据支持的云平台,使得一物一码成为可能。”上海凌脉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中胜表示,“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,现在产品也可以有唯一的身份识别码。”

  由可变二维码实现的智慧包装,广泛应用于防伪、溯源、防窜货、产品促销等方面。

  这种方式迎合了如今年轻一代市场主力快捷、新奇的消费需求,提升消费者的参与度及对品牌的忠诚度;同时品牌方也可以通过可变二维码,在后台监控产品的制造、销售过程,并收集消费数据信息,从而及时调整公司战略,以实现销售的闭环。

互联网+标签,在智能包装中抢占先机!
▲泰山啤酒采用“一瓶一码”促销

  例如,泰山啤酒依靠“一瓶一码”促销平台,扫码参与次数达到日均10多万,同比销量提升30%。

  目前,在啤酒行业已有众多品牌选择“一瓶一码”,如百威啤酒、燕京啤酒、青岛啤酒、哈尔滨啤酒、黄河啤酒、雪花啤酒等,均取得良好的成效。

互联网+标签,在智能包装中抢占先机!
▲青岛瓶酒使用可变二维码助力营销活动

  “目前,印厂主要通过喷墨技术、激光打印技术、热转印等方式来实现可变二维码。”上海紫泉标签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项目经理刘军刚说到。

  通过分享在收缩标签、奶制品包装、皇冠盖等的应用案例,他表示:“可变二维码已经渐渐融入到产品包装中,其产生的商业价值正在慢慢开启。”

  由欧美包装市场看智能化发展趋势

  “未来包装必然朝着安全化、绿色化及智能化的趋势发展。”呈曜包装事业有限公司总监、台湾科技大学包装结构老师许呈湧说到。许老师曾荣获2005世界包装之星、2008 iF包装奖项、环保署绿色包装等多项大奖,并多次参观北美及欧洲主要的包装展会。

  智能化包装给我们带来诸多便捷。例如台湾某超市使用电子标签,消费者直接将购物袋放在探测台即可快速结账。

互联网+标签,在智能包装中抢占先机!
▲2016年获得芝加哥包装展金奖的美国某洗衣液品牌的创意包装袋

  再比如,2016年获得芝加哥包装展金奖的美国某洗衣液品牌的包装袋,使用软袋且由客户添加液体,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、展示成本和销售成本,而客户只需更换补充液,实现包装袋的重复再利用。

  “但这些智能包装都是单向的,只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。”许呈湧表示,“更关键的是如何实现双向沟通。”

  智能包装收集的大数据,可以充分显示市场趋势,包括不同区域、不同季节、不同年龄阶段消费者的需求,从而引导生产商设计出更符合市场的新产品、制定出更能够迎合消费者的销售计划。

互联网+标签,在智能包装中抢占先机!
▲加州旱灾,潘婷设计了带沙漏的标签来提醒人们控制洗澡时间

  例如2016年加州旱灾,潘婷设计推出带沙漏的标签以提醒人们控制洗澡时间,令销售量大增。

  许呈湧补充道:“大数据的应用,实现了生产厂商与终端的双向沟通,必将成为未来智能化的一大助力。”